● 彭 艳
“实事求是”最早出现于班固撰写的《汉书·河间献王刘德传》,指西汉景帝之子刘德“修学好古,实事求是”。1941年5月,同志在《我们的学习》中指出:“这种态度,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。‘实事’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,‘是’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,即规律性,‘求’就是我们去研究。”①这一解释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“实事求是”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相结合,并使其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。在以后的社会实践中,“实事求是”经过风霜的洗礼,最终确定为中国的思想线。
真实是新闻的生命,事实第一,新闻第二。我国新闻事业更是以“实事求是”为原则,以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线为指导。以来,“贴近实际、贴近生活、贴近群众”成为我国宣传工作的思想线,而其中“贴近实际”就是对新闻领域“实事求是”的强调。在历史的长河中,“实事求是”与新闻事业紧密相连,是新闻事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。
健康新闻,可以笼统地说“凡是涉及健康内容的新闻,就是健康新闻”。②在我国,健康新闻还有很多其他的称呼,比如卫生新闻、健康科技新闻、公共健康新闻等。细化来看,有纯粹传递健康知识的新闻、有关于健康政策法规的新闻、有健康类产业经济的新闻等。由于涉及的知识多、领域宽、专业性强,健康新闻的真实性常常为人们所诟病。
“走廊医生”事件始末
兰越峰曾任绵阳市人民医院超声科主任、医技办副主任等职。2010年6月至2014年1月,她先后向各级单位领导信箱投信反映医院的问题,其间她到指定待岗学习,为了免被以旷工为由,就“每天”坐在医院走廊里“上班”,“走廊医生”由此得名。
在这期间,兰越峰与丈夫离婚;当地调查组曾经多次对该院进行调查,结果均称未发现医院过度医疗的;兰越峰举报的对象——原院长王彦铭被调查。
2014年2月19日,兰越峰所在医院百余医务人员,要求主管部门、人民医院兰越峰,收回对医院更名为“涪陵区人民医院”的决定。
2014年5月6日下午,绵阳市人民医院召开职代会,与会88名职工代表一致表决通过“解聘‘走廊医生’兰越峰”的医院处理意见。
在此期间,积极跟进,其中包括、凤凰卫视、《南方周末》、《新京报》等知名,但是也正是在接二连三的报道中,事实似乎越来越扑朔迷离。兰越峰到底是一个偏执地争取个人利益的人,还是一个从医疗体制内站出来反对过度医疗的勇敢者?兰越峰的同事到底是为了创收随便收治病人的人,还是每天累死累活却被为无医德的人?医院到底是一个的躺着也中枪的代表,还是从来不从患者角度考虑一心创收的“店铺”?事情发展至今天,“走廊医生”同“缝”事件、“南京被打至瘫痪”事件一样,背后的事实错综复杂。
健康新闻中难以做到“实事求是”的原因
1.认识主体的局限性
同其他类型的新闻报道一样,在健康新闻报道中,记者是认识主体,但是同一般的新闻报道不同,记者在此类报道中的认知局限凸显。主要存在于以下方面:
第一,医学知识有限。采写健康新闻的记者,有的并不是医学出身。在“走廊医生”的报道事件中,兰越峰举报院方过度医疗的一个重要事实是:医院为一名下肢静脉曲张的病人安装心脏起搏器,而这在兰越峰看来根本没有必要。在很多的报道中,这都是医院过度医疗的一个核心事实。那么下肢静脉曲张到什么程度可开展手术治疗?这项手术有哪些术前检查是必做的?心动过缓到什么程度即需要安装起搏器?衡量指标又是什么?面对这些关键问题,记者需要较为专业的知识。当记者的知识无释时,则需求助于相关的专家和权威部门。
第二,医学常识缺乏。如果医学知识指核心的医学专业知识的话,那么医学常识则是指围绕着医疗活动必备的知识。在“走廊医生”报道中,兰越峰拿出了很多B超单,并由此来支持她认为存在医疗乱象。几乎所有的都以此来医院多么乱,连部位、性别都可以弄错,这还是人民可以放心的医院么?可是央视《新闻调查》记者发现,兰越峰拿出来的这些报告是未经医生签字的报告,而在诊疗活动中,医生未签字则无效,兰越峰面对记者的询问时,说当时没有想那么多。而就是这样一个细节,骗过了很多,继而偏转了的导向。
第三,记者新闻素养缺乏。记者应该有很强的职业,很好的专业素养。但是在兰越峰的报道中,有的记者做得不够。以新闻的平衡原则为例,新闻追求平等,给事情双方相同的发言权。而在有的报道中,只出现了兰越峰的一面之词,而这也正是医院医生的不满所在,他们的声音根本发不出来,以至于最后发生了小范围的群体性事件。
2.认识客体的复杂性
任何一个新闻事件,涉及到当事人,也涉及到每个人之间的联系,同样也离不开这一新闻事件所处的。而这些,为记者实事求是地看待问题带来了一定的难度。在“走廊医生”事件中,主要有这样几点:
第一,被采访人的复杂性。人性都是复杂的,既有好的一面,也有不好的一面。细致分析“走廊医生”兰越峰这个人,她最初站出来捍卫医生的性勇气可嘉;她能够坐在走廊好几年,并持续,说明她有着不拔的意志;她连自己的婚姻都了,这必然有可怜之处。但是,我们也必须看到,她为了以前投诉自己的患者跟说出投诉对象并不是自己,在知道要采访之前,给这位患者打了三次电话,最终患者的一段录音成了很多用来证明医院兰越峰的。而当后来患者需要当场对质时,兰越峰却没有出现。记者面对被采访者,虽然做过许多案头工作,但是毕竟是初次见面,很多东西把握得不够深刻,有时候可能陷入主观臆断的误区。
第二,事物之间的联系错综复杂。在“走廊医生”事件中,医院、医生、兰越峰、调查组、其他当事人,这些不同的利益体之间关系复杂,而在长达几年的跨度中,每个结点的变化都会导致事情更加错综复杂,往往触动一点,其它点会随之变化,记者在这种变化中寻求真实,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为什么医院对兰越峰的任免几次三番,而且多是口头表述?为什么调查组几次调查,得到的结果却相差无几?为什么调查结果并不服众,但是几次调查仍由当地人员组成?为什么在前期的采访中有医生明确表示兰越峰就是得罪了某些领导,而后来的新闻又是几乎所有的医生都认为兰越峰非不可?为什么央视《新闻调查》采访期间“恰好”碰到投诉者到医院来找说法?这些疑问中,哪些是巧合,哪些是预设?记者如何让自己在这些关系网中立足并保持足够是一个难题。而更重要的是和记者要避免自己成为这些联系的结点,真正地剖析事实而不是使事实更加扑朔迷离。
第三,事物所处的错综复杂。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,是的攻坚克难时期,而各种利益集团也成了的最大阻力。方面,当觉得社会不公时,当一个群体通过表达自身时,当当地的调查组几次三番进入却无法得出人们信服的结论时,我们的体制,我们的机构应该反思如何畅通渠道,让人民的得以表达;经济角度,公立医院到底是为患者服务还是以效益为主导,也即是公立医院该不该市场化?这个问题其实并不仅存在于医疗系统,也存在于其他系统;文化方面,“走廊医生”事件其实处在一个中国人情社会的背景下。当患者因为人情给兰越峰做了“”,当医院的其他职工为了和大多数人站在一起,并不兰越峰反映的问题是不是中国现阶段的重大问题时,其实都可以从文化和人性的角度找到原因。面对这样一个庞大复杂的社会,要求记者精确地切中时代的脉搏,反映的事实准确无误,确实有一定难度。
最大可能地做到“实事求是”
由于主体局限和客体复杂,“实事求是”在新闻报道中似乎举步维艰。然而,即使困难存在,作为认识主体的记者,应该尽全力无限接近事实。
首先,记者必须在平时夯实自己的基础。这其中包括自己采访领域的专业知识,平时生活的基本常识,还有记者的基本职业素养。同时,还包括对现阶段社会的总体认识,多阅读,多行走,多思考。只有这样,面对社会新闻事件才不至于犯低级错误。
其次,应该形成不断修正报道、不断接近的氛围。在《南方周末》对“走廊医生”报道之后,社会一片哗然。之后很多只是转载报道,并没有挖掘更多的事实,而《新闻调查》深入采访之后发现,很多比较基本的事实发生了错误,《新闻调查》及时对错误进行了纠正。这并不是之间的互相,而是不断接近真实、不断修正的过程,只有这样,才能一点点出现在的视野。
最后,部门应该更加公开透明,政务公开不应该是表面工作,也不能为了息事宁人而仓促行事。只有有“实事求是”的态度,在“实事求是”上才能做得更好。
注释:
①中央宣传部教育局等编:《著作青年读本》[M],人民出版社,1991年9月版
②梁晓辉:《健康类新闻研究的三个维度》[J],《现代视听》,2012年第8期
参考文献:
①李希光 陆娅楠:《从“他们的战争”到“我们的战争”——全球性对公共健康新闻学的冲击》(C),《2004年SARS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》,2004年8月
②谢丽华: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新闻采访的灵魂》[J],《中国记者》,1991年第11期
③方延明:《马克思主义新闻实践观的比较研究》[J], 《江海学刊》,2009年第4期
④牛素琴:《新闻要实事求是原则》[J],《城市党报研究》,2007年第4期
(作者单位: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)
来源:青年记者年月下
延伸内容: